丰田最近经常出现在新闻中。
首先,2024财年销售额将再创新高,年营业收入将作为日本企业首次突破5万亿日元。在“电动化迟缓”屡遭质疑的氛围下,日本车迷也能松一口气,表示“丰田在网络上从来没有赢过,但实际上却在积累财富。”Ta。
*图片来源:Bitche
但欢乐过后不久,有媒体透露,丰田国内合资公司计划在未来两三年内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并且技术路线不会继续沿用丰田原有车型的做法。
有可能会改用比亚迪的DM-i技术,大概有两到三款车型。
此消息一出,支持国产汽车的朋友们顿时欢呼起来。相比早期从外部获取燃油车技术、抄袭、逆向研发,国内车企真正站起来,完成了换道。新能源的带动下,不仅销量猛增,技术也输出。
一时间,“丰田全面投降国产”、“比亚迪技术依然优越”等话题再次引发关注。
丰田随后回应称,“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官方消息,丰田与比亚迪的合作主要集中在BEV(电池电动汽车)领域,并未涉及其他领域。”
没有明确的肯定或反对,但老胡结合自己的理解,请大家尝试一下。
在海外使用国内技术时
事实上,丰田并不是今年唯一采用国产技术的外国品牌。
老胡粗略算了一下,主要方向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技术,而丰田最近肯定是最积极的。
首先,9代凯美瑞是第一款搭载8155芯片的日系汽车,并且AI语音系统是与华为联合开发的。凭借这两个改变,国产版也宣传自己是“全球第一”最强大的凯美瑞版本。” 。 ”
近日有消息称,日本三大汽车公司之一将与华为联合开发新型高端驾驶辅助系统。有业内人士爆料:这家汽车公司就是丰田。
北京车展上,长安马自达推出了依托长安技术平台的自家新能源车型,提供纯电动和长续航动力选择,炫耀后合资时代新车型。
大众新Tiguan和Mago Tan还配备了大疆的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上汽大众很可能会选择上汽刚刚发布的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Stellantis与零跑汽车成立了直接合资公司,计划于今年9月正式在欧洲上市销售,随后印度、亚太、中东、非洲和南美市场。 2025年将有六款新车在海外上市。
这说明国外品牌不仅在新能源方面还未能赶上,在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辅助方面也未能赶上,需要国产技术来增加产品的吸引力。
中国市场谁都输不起
这种差异最直观的体现在销量上,丰田、大众、本田、日产等一线合资企业在刚刚过去的4月份销量全线下滑。
* 图片来源:新浪微博
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在国内市场的份额超过50%,我们在燃油车市场固步自封已不再现实。
有的朋友可能会举丰田汽车为例,但这些国外品牌在全球范围内运营,国内单一市场的衰退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从短期来看,确实如此。不过,尽管电动汽车在海外市场的普及速度缓慢,但燃油和新能源仍然处于库存增加的关系,而除了特斯拉推广电动汽车之外,国内主流车企也在加速海外扩张。圆形和全球性。
更重要的是,2023年国内市场产销量将突破3000万台,远超美国和欧洲市场的总和。这么大体量的知名品牌,丢不起。
另一方面,在新能源销量方面,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各占近一半,纯电动领域缺乏外资品牌。 – 在混合动力领域。
虽然已经发布了部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但在续航、能耗等价格方面相对国内竞争对手缺乏优势,内部开发也缓慢。
比亚迪、吉利等公司的下一代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也有可能很快推出,整体续航里程超过2000公里,推出后可能会落后于自己的技术。直接实施现成技术来恢复销量对于现阶段的平稳过渡更为重要。
此外,燃油车还需要智能技术的驱动,燃油车用户也需要与纯电动车相媲美的技术敏锐度。例如,奇瑞汽车近年来一直依赖燃油销售。该车还可能继续打破销售记录。
然而,海外品牌的表现是否依然平淡呢?
是否无法选择妥协?
老狐狸心想。答案是不。
另一方面,新车的价格是由燃油汽车时代起步较早、拥有尖端技术的车型的价格决定的。同级别的产品比国产品牌贵很多。核心部件始终采用国产技术,高端性能显然得不到保障。
* 图片来源:中国汽车网
这也是维持企业健康运营的基础。
从2023年的利润细分来看,排名靠前的企业丰田、特斯拉、大众基本上可以实现与国产产品净利润“1:10”的比例,但即便是国产第一企业比亚迪,也是一个世界前10名的不包括在内。汽车公司。
也就是说,国产品牌虽然销量猛增,但不仅利润普遍较低,而且部分品牌还在亏损。
* 图片来源:中国工程汽车网
另一方面,核心技术都是从外部采购,如果供应跟不上,将对传统海外品牌的产能和交货时间产生重大影响。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显然很难接受这一点。
同时,电驱动系统作为新能源的“三巨头”,这个特性已经非常重要,尤其是现在价格竞争不可避免,通过外部供应很难控制成本。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采用国产技术的国外品牌有一个共同点:“新车都是国产的”,但同样的道理对于那些使用国产技术的国外品牌来说可能也是如此。面临销量下滑。为了在短时间内稳定新能源,他彻底转身,秘密开始致力于下一代技术的开发。
从各公司目前的规划来看,2027年至2030年将是外资品牌新能源技术的核心爆发期。
老胡有这样的感觉。汽车市场将重获新生。那些了解变革方向、拥有尖端技术的人,才能占据领先地位。
对于国内车企来说,确实新能源之路正在逐步打开,但如何提高盈利能力、保持技术壁垒仍然是比较现实的问题。
导致外资品牌目前处境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对燃油市场的过度依赖、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的误判、智能化的滞后等。不过,主流品牌的设计、市场敏感度、盈利能力还是值得学习的。
目前汽车行业正在提倡“长远主义”,事实上,国外品牌通过引入先进的新能源技术和设计独特的外观来快速推出几款新车并不困难。
但大多数人主要思考的是如何在新能源道路上前行。
老胡明白:长远主义意味着,如果你既能为用户提供良好的产品质量和服务,又能保证自己的生存空间,那么为用户承担责任就是一句空话。
然而,过度的价格竞争真的有利于国内汽车市场的发展吗?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