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功能手机时代,人们通过点击物理按钮与手机进行交互。智能手机时代,人机交互方式转变为多点触控。随着5G技术的普及,智能手机将作为万物互联的起点,与不同的设备协同工作。
如果上述说辞应用到汽车的发动机上,同样适用。在特斯拉Model S 出现之前,传统汽车的整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纯物理按键和屏幕+按键。
现阶段,人与车的交互类似于功能手机,需要点击物理按钮。目前,传统车辆尚不具备智能化服务和功能。
特斯拉Model S诞生后,大屏汽车时代正式开启。那时,人与车的交互逐渐从最初的物理按钮点击转变为触摸屏操作,同时也赋予了车载系统一定的智能属性。
在新能源发展初期,绝大多数车企的车型仍搭载传统汽车发动机。为了帮助这些车企解决汽车发动机智能化不足的问题,各大手机厂商都推出了不同的手车互联软件。如苹果CarPlay、华为HiCar、小米CarWith等。
后来,随着手机厂商纷纷进军新能源汽车市场,以及传统车企推出新能源车型,再加上特斯拉的影响力,目前的汽车车型大多以“大平板”的形式呈现,而之前的功能物理按钮也被集成到智能车中,并带有触摸屏操作逻辑。
如今的智能车机除了能够设置与汽车相关的功能外,还可以安装一些手机或平板的应用程序,实现看电影、游戏等功能。这不禁让人疑惑,车辆智能化的方向是智能手机还是平板电脑?体验过现在的智能汽车后,感觉更像是“大青春版”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
车机的智能化未来,属于AI?事实上,平板电脑形式的智能汽车只是一个过渡方案。我们可以从手机厂商或者新造车厂商的智能汽车中演绎出汽车智能化的最终形态。
此前,理想宣布旗下所有车型将接入自主研发的AI大语言模型——Mind GPT。理想语音助手将变得更加智能,不仅支持语音AI画画,还可以讲笑话、科普知识等。
也许你认为这是一件愚蠢的事情。谁会在汽车上进行人工智能绘画?有多少人会在他们的汽车中使用这些人工智能相关的功能?我们都知道,智能手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在AI大语言模型的支持下,可以帮助用户提高工作效率或者辅助用户创作。
相反,汽车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交通工具。它内置的智能汽车更多的是辅助车主完成一些车内设置或者辅助驾驶。只有在停车、等车时,车主才可以使用智能车。车载娱乐功能,比如看电影或者玩休闲游戏,打发时间。这样想来,你是不是觉得将理想汽车接入GPT有点“多余”呢?
并非如此。 AI大语言模型带来的核心升级在于机器对人类语义的理解。比如以前,当我们咨询某个平台的智能客服时,会自动弹出几个预设的问题选项。当您发现您想问的问题不在这些选项中时,您通常会将问题以文本形式提出。表格发送至智能客服。导致智能客服无法解答超出预设的问题。最终只能选择转人工客服。
现在,任何接入GPT的智能客服都不需要提前设置问题。只需依靠AI对客户语义的理解,就能以自然的方式直接回答客户反馈的问题。
理想将自主研发的GPT集成到自己的汽车中的真正目的可能是为了增强理想同学的语音识别率以及理解与用户对话的能力。 AI画画、AI讲笑话等只是AI自带的功能。理想可能是想通过这些功能让用户感觉理想同学变得更聪明了。
说到人车语音交互,就不得不提智能有轨电车吉悦01,它是百度与吉利的深度合作。这款智能电车支持车内、车外语音控制功能,要求用户提前输入语音信息,以便吉悦01通过声纹认证识别车主。
极悦01内置的语音助手“SIMO”可以准确识别车主发出的长语音指令,无论在车内还是车外都能快速响应。而且,SIMO第一次醒来后,车主不需要每次与他互动时都喊他的名字。他可以直接通过语音发送命令,SIMO可以识别这个命令并执行。正因为如此,官方将其定义为汽车新物种,汽车中的机器人。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当L5级辅助驾驶实现后,汽车将不再需要方向盘,也不再需要平板状的车载电脑。如果用户想与汽车互动,可以直接与车内的AI对话。 AI全程驱动汽车,用户通过MR在车内享受娱乐。这可能是车机智能的终极形态。
人车交互方式,不仅限于触屏和语音受技术限制,目前智能车机交互只有触摸屏和语音两种。然而,随着AI技术的日益成熟,人与车的交互也在不断拓展和升级。
不久前,索尼在CES上展示了与本田合作的纯电动轿车——AFEELA。有趣的是AFEELA支持PS5手柄的远程控制。这就像我小时候玩的电动遥控车玩具一样。如果向前推动操纵杆,AFEELA 也会向前移动。如果向后推操纵杆,AFEELA 将反转。
现阶段的智能有轨电车虽然可以利用高端辅助驾驶的自动停车、自动召唤等功能,让汽车自行停车、迎接车主,但在实际使用中,这些功能的可用性并不是很高。在高端智能驾驶足够成熟之前,索尼的遥控汽车解决方案将更具可行性。前提是极低的延迟和良好的网络环境。
除了索尼,荣耀也在积极探索人车交互的更多可能性。此前,荣耀在今年的MWC上展示了一款AI黑科技——眼控车。从发布会上的演示视频可以看出,只要人眼对准荣耀Magic 6 Pro的前置摄像头,小车就会随着人眼的移动而移动。
目前来看,荣耀眼控车需要依靠荣耀Magic 6 Pro的眼动控制和前置摄像头,实时捕捉人眼运动轨迹和对焦,并通过AI算法判断用户眼睛选择哪个选项保持开机状态,然后用手机将这个信号传输到车辆发动机,最终使用车辆的动力。
无论是索尼还是荣耀,无论是用摇杆控制汽车还是用眼动控制汽车,这些人车交互的新方式都迈出了第一步。它们的实现需要不同的载体作为“中转站”向车辆传输信号。
未来,当人在车外时,人车交互方式应该不需要用户使用任何工具,也不需要AI语音与汽车对话。汽车会通过外部摄像头和传感组件自动识别当前环境,汽车内置的AI根据车主的行为做出预测。例如,当车主开始向车外移动时,汽车会自动判断是跟随还是停留。
人与车之间还有另一种交互方式,那就是AR HUD。比如华为文杰M9、极氪007等都已经搭载了该技术。 AR HUD 是平视显示器的一种。它主要将导航路线等一些信息投射到汽车前方的挡风玻璃上,可以防止车主在行驶过程中低头,实现盲操作,进一步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
但目前AR HUD的分辨率、亮度、清晰度还远远不够。在一些光比较大的环境下,车主很难清晰地看到AR HUD显示的信息。
事实上,随着汽车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厂商对于人车交互的硬件也投入了大量的思考和探索。例如,Avita 12为用户提供了可选的电子后视镜。传统汽车驾驶员想要看清后方车辆时,需要提前手动调整后视镜的位置,然后车主需要将目光短暂移出车窗外。
现在,您只需将目光移至汽车左前或右前的电子屏幕上,即可实时查看后方车辆的位置。
但由于摄像头传感器的原因,电子后视镜的视野范围较窄。即使支持广角/近景焦距切换,但每次切换时相机都必须重新对焦,这意味着在切换过程中,电子后视镜会暂时失焦,并且在夜间由于光线不足,电子后视镜拍摄到的图像会变得模糊。虽然电子后视镜的设计起点很好,但现阶段的实用价值并不高。
未来,汽车可能不再需要后视镜。车身外部的多个传感元件和摄像头,以及车身内部的AI机器,可以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甚至提前预测。当后视镜消失后,自然就不再需要驾驶员了,整个过程都可以交给AI。
为了减少车身的风阻,不少车企推出了隐藏式电动门把手。稍微极端一点的是,他们直接取消了门把手,改用触摸按键的设计。伸手、拉开、关上三个步骤是我们打开/关闭传统车门的必要操作。现在我们和车门的互动变得更加优雅。踩下刹车,门就会自动关闭,无需用手去关门。
与取消门把手的设计相比,隐藏式门把手在现实生活中使用起来并不那么方便,尤其是在冬天,隐藏式门把手很容易被冰冻,导致车主无法打开车门。即使在冬季以外使用,隐藏的门把手也经常无法弹出。
对比两种设计就会发现,取消门把手的设计更适合未来。当AI变得足够聪明时,触摸按钮将被取消,汽车将自动识别车主并确定是否开门。车主上车后,车门自动关闭,整个过程非常流畅、无缝。
我们都知道,科技就是化繁为简,为人们带来便利。如果按照这个思路,上述的人车交互最终将成为一种难以察觉且极其完整的AI交互。当一辆车有了人的思维,你可以把生命托付给它,让它行驶,这可能就是人车交互的最佳解决方案。
智能车机平板或大号手机事实上,L5级智能驾驶车型早已发布。早在2021年,百度就发布了L5级智能驾驶汽车机器人鸥翼门Apollo。该车没有方向盘,也没有用于加速或制动的踏板。由于现在L5级汽车的成本较高,而且相关政策还没有落实。因此,消费级L5智能汽车可能要等到2040年之后。
因为去年11月,工信部、信息化部、公安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刚刚公布了L3、L4汽车试点的相关规定。
不过,目前搭载高端智能驾驶的汽车大部分还停留在L2级别。 L3汽车可能会在今年出现,L4汽车可能要等到2027年之后。
因此,目前智能汽车的交互方式类似于平板电脑或手机。由于受到相关管理规定的限制,厂家只是过渡性的解决方案。智能汽车的真正方向一定是像百度Apollo一样,没有方向盘、没有踏板、没有门把手、没有后视镜,只有L5级自动驾驶和AI。未来的人车交互方式只需要文字,剩下的就交给AI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