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数码 电脑装机,从小白到精通。(史上超超超超超超详细版)

电脑装机,从小白到精通。(史上超超超超超超详细版)

电脑的主要构成配件

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

显卡(Video card)

主板(mainboard)

内存条(Random-Access Memory,简称RAM)

硬盘(HDD/SSD)

电源(computer power supply)

散热器(Computer radiator)

机箱(载体)


配件的介绍及详细说明(装机教程在后面)

如果只需要装机教程可以直接略过此章节

1.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负责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软件中包含的数据。CPU可以被视为计算机的“大脑”,因为它执行基本的算术、逻辑、控制和输入/输出(I/O)操作指定的指令集。

CPU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

算术逻辑单元(ALU):负责执行基本的数学和逻辑运算。控制单元(CU):解码指令并控制其他部件以执行所需的操作。寄存器组:一组小的存储区域,用于临时保存数据和指令。高速缓存:快速的存储器,用于存储频繁访问的数据和指令,以减少读取主内存的延迟。

现代CPU具有多核架构,这意味着一个处理器包含多个独立的执行单元(或称“核心”),每个核心都能同时处理自己的指令集。这允许CPU并行处理多个任务,从而提高了效率和性能。

除了核心数量,CPU的性能还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时钟速度:CPU的时钟频率,通常以赫兹(Hz)为单位,但现代CPU的时钟频率可以达到吉赫兹(GHz)。更高的时钟速度意味着CPU可以在相同时间内执行更多的指令。缓存大小:CPU的高速缓存越大,越能减少访问主内存的次数,从而提高性能。制造工艺:CPU芯片的制造工艺节点越小(例如,从14纳米到7纳米),通常意味着更高的能效和更好的性能。功耗和热量:CPU在运行时会产生热量,功耗和散热设计决定了CPU的最高性能水平和稳定性。

在消费市场上,Intel和AMD是主要的CPU供应商。

INTER处理器

intel处理器(Intel cpu)是英特尔公司开发的中央处理器,有移动、台式、服务器三个系列,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由运算器和控制器组成。

inter处理器系列众多,主要是酷睿、至强、安腾、奔腾等,市面上主要是酷睿系列,也有“垃圾佬”最喜欢的至强E3和E5系列,在此重点聊一聊酷睿系列,

英特尔处理器的命名意义,以i5 12400F为例

I5:是酷睿的产品系列。包括I3、I5、I7、I9都是。在相同产品系列时,数字越大表示提供的性能级别越高。

12400:是产品编号,分为代次指示符和SKU数值两部分。

12400中的12是处理器的世代。

当CPU的产品编号有4位时,第1位是世代,比如I5 9400F中的9是指9代CPU。当CPU的产品 编号有5位时,第1、2位是世代,比如I5 12400F中的13是指13代CPU。

12400中的400是指SKU数值。

SKU是按照同代次中的CPU开发顺序分配,数字越大代表越新,性能也更优秀

F:产品线后缀。用于区分CPU的功能,其它常见的后缀还有KF、F和无后缀等等。

英特尔CPU酷睿系列中一般就这几种后缀。

“K”, 它代表是此类型号的CPU处理器是不锁频的,也就是说,凡是CPU带K的后缀字母都可以解锁倍频,能够支持主板超频,可以通过超频来提升电脑的性能。例如:I9 13900K、I7 13700K、I5 13600K。

“KF”,它代表是此类型号的CPU处理器是支持超频,但无内置核心显卡。就是说够支持主板超频,但必须搭配独立显卡才能使用。例如:I9 13900KF、I7 13700KF/12700KF、I5 13600KF。

“F” ,不支持超频,无核心显卡,必须搭配独立显卡才能使用。例如I9 13900F、I7 13700F、I5 13400F、I3 13100F。

“无后缀”,不支持超频,有核心显卡,有无独显均可正常开机。比如i3-10100、i5-10500等

U – Ultra-Low Power(超低功耗): 这意味着处理器具有较低的TDP(热设计功率),通常用于轻薄型笔记本电脑或平板电脑。Y – Ultra Low Voltage(极低电压): 比“U”系列更节能,适合超级本或平板设备。H – High Performance Graphics(高性能图形): 通常用于游戏和工作站级别的笔记本电脑,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高的TDP。HK – High Performance with Overclocking(可超频的高性能): 类似于“H”系列,但支持CPU超频。HQ – High Performance Quad Core(高性能四核): 与“H”系列相似,强调的是四核处理器。S – Standard Power(标准功率): 适用于桌面级处理器,比移动版功耗更高,性能更强。T – Low Power(低功耗): 适用于桌面级处理器,比标准型号更节能。X – Extreme(极致性能): 通常用于顶级的台式机处理器,提供更多的核心和线程,以及更高的时钟速度。XE – Extreme Edition(极致版): 提供最高的性能和最多的内核数量,一般只在顶级的处理器中出现。M – Mobile(移动): 虽然现在不常用,但在过去用于标识笔记本电脑中的处理器。

AMD处理器

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处理器的命名规则可以提供关于其性能、架构、功能和定位的重要信息。AMD的命名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但这里有一些常见的模式和后缀,以Ryzen系列为例进行说明:

例如,AMD Ryzen 7 5800X表示这是一款高端(7系列)桌面处理器,属于第五代(5开头的三位数),具有更高的频率(X后缀)。

前缀:

Ryzen:表示这是AMD Ryzen系列的CPU。

Ryzen Threadripper:针对高端桌面和工作站市场的多核心处理器。

Ryzen Mobile 或 Ryzen APU:用于笔记本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处理器。

数字:

第一组数字(如3, 5, 7等)通常代表了该处理器的级别或等级:3:入门级。5:主流或中端。7:高端。9:旗舰级或极致性能。

第二组数字(通常是三位数)表示了产品线中的具体型号,数值越高通常代表更先进的技术或更高的性能。

后缀:

“X”:表示这是一款具有更高频率的版本,即“解锁版”或“增强版”,通常意味着更高的基础和提升频率。

“XT”:比X版更高频率的版本。

“G”:表示集成了AMD Radeon图形处理单元(GPU)的APU。

“U”:用于超低功耗移动处理器,常见于轻薄笔记本。

“H”:用于高性能移动处理器,常见于游戏笔记本。

“HS”:介于U和H之间的功率,用于超薄高性能笔记本。

“P”:性能导向的移动处理器。

“T”:低功耗版本,通常有较低的基础和最大频率。

“AF”:表示是与旧型号兼容的新型号,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制造工艺或微架构。


2.显卡显卡(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是计算机系统中专门用来加速图形生成和处理的硬件组件。它负责处理并渲染图像数据,以便在显示器上呈现。显卡可以显著提高图形密集型任务的性能,如游戏、3D建模、视频编辑和科学计算等。

显卡(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是计算机系统中专门用来加速图形生成和处理的硬件组件。它负责处理并渲染图像数据,以便在显示器上呈现。显卡可以显著提高图形密集型任务的性能,如游戏、3D建模、视频编辑和科学计算等。

现代显卡通常包含以下关键部件:

GPU芯片:这是显卡的大脑,负责执行图形处理指令。GPU由数千个小型计算单元(流处理器)组成,这些单元可以并行处理大量数据,非常适合图形渲染和深度学习等高并行任务。显存(VRAM):显卡上的内存,用于存储正在处理的纹理、帧缓冲和其他图形数据。显存的类型(如GDDR5、GDDR6、HBM2等)和容量会影响显卡的性能。显存接口:连接GPU和显存的通道,影响数据传输速率。散热系统:包括散热片、风扇和热管,用于保持GPU在工作时的温度处于安全范围内。视频输出接口:如HDMI、DisplayPort、DVI等,用于连接显示器。电源接口:一些高性能显卡需要额外的电源输入,通常通过PCI-E或专用的电源接头供电。PCI Express接口:用于连接主板,提供数据传输和电力供应。

显卡市场主要由两大厂商主导:NVIDIA和AMD。

英伟达NVIDIA

英伟达(NVIDIA)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图形处理器(GPU)制造商,以其高性能的显卡和专业的图形解决方案而闻名。NVIDIA的显卡广泛应用于个人电脑游戏、专业视觉设计、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数据中心和超级计算机等领域。

显卡系列

NVIDIA的产品线包括多个系列的显卡,其中最著名的是GeForce系列,专为游戏市场设计。此外,还有专为企业级应用设计的Quadro和RTX专业工作站显卡,以及针对深度学习和AI研究的Tesla和NVIDIA DGX系统。

GeForce系列

GeForce系列显卡是NVIDIA的旗舰产品之一,面向游戏市场。它们包括多个子系列,如GTX、RTX等。其中,RTX系列引入了实时光线追踪技术(RTX),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图形渲染技术,能够模拟光线在环境中的自然行为,从而实现更加逼真的视觉效果。

专业显卡

Quadro:专为专业图形应用程序设计,如CAD、CGI、虚拟现实和医学成像。RTX:虽然RTX品牌也用于游戏显卡,但在专业领域,RTX系列提供了更高级别的图形处理能力和专业认证,适用于复杂的3D建模和渲染任务。数据中心和AITesla:主要用于深度学习、高性能计算和大规模并行计算。DGX:集成的AI超级计算机,专为加速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研究而设计。技术特性

NVIDIA显卡的一些关键特性包括:

CUDA:NVIDIA的并行计算架构,允许开发者利用GPU进行高性能计算。Tensor Cores:专为AI加速设计的硬件单元,特别擅长矩阵运算。RT Cores(光线追踪):用于实时光线追踪的专用硬件,可显著提高图形渲染的保真度和效率。DLSS*(大力水手):深度学习超级采样,一种基于AI的图像增强技术,可在保持高质量的同时提高帧率。Reflex:一种降低系统延迟的技术,对竞技类游戏尤其有用。

驱动程序和软件

为了确保显卡的最佳性能和兼容性,NVIDIA提供了定期更新的驱动程序,以及GeForce Experience等软件工具,可以帮助用户优化游戏设置和管理驱动程序更新。

英伟达(NVIDIA)显卡的型号由一系列数字和字母组成,每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含义。以下是英伟达显卡型号中数字和后缀的一般含义:

数字含义

第一位数字:通常表示显卡所属的系列或代数。例如,“10”代表的是10系显卡,而“20”则代表20系显卡,以此类推。数字越大,通常意味着更先进的架构和更晚的发布日期。

第二位数字:在一些情况下,可以用来表示显卡在该系列中的相对性能等级。数字越大,性能通常越高。例如,在GTX 10系列中,GTX 1080的性能高于GTX 1070。

第三位及以后的数字:有时被用作具体的型号标识,例如GTX 1050 Ti中的“50”和“Ti”。不过,这些数字并不总是直接反映性能。

后缀含义

Ti:代表“Titanium”的缩写,表示这是系列中的顶级或加强版本,性能优于标准型号。

GTX:早期的高性能游戏显卡系列的标志,如GTX 1080。

RTX:英伟达最新一代显卡的标志,支持实时光线追踪技术(Ray Tracing)和DLSS(Deep Learning Super Sampling)深度学习超采样技术,如RTX 3080。

Super:在某些系列中,表示对现有型号的升级版,性能提升,如RTX 2060 Super。

Max-Q:专为轻薄型笔记本设计的显卡版本,牺牲了一定的性能以换取更低的功耗和更好的散热效率。

G:可能用于入门级显卡,如MX150中的“G”(尽管这不是一个常见的后缀)。

LE、GS、SE:分别表示“Limited Edition”、“Graphics System”和“Special Edition”,分别代表限量版、标准版和特殊版。

Ultra:在某些系列中表示最高性能版本,如GTX 980 Ultra。

Pro:虽然不是英伟达常用的后缀,但在AMD显卡中表示专业级显卡,类似于英伟达的Quadro系列。

特殊情况

不同的代数之间,性能不能仅凭数字比较。例如,GTX 1050可能比GTX 980性能弱,尽管数字较小。

在某些情况下,后缀可能会省略,例如GTX 1050没有Ti后缀,但它仍然属于GTX系列。

当然,让我们以NVIDIA GeForce RTX 3080 Ti为例,来分解这个型号的各个部分及其含义:

GeForce:这是NVIDIA面向游戏玩家的显卡品牌。GeForce系列包含了从低端到高端的多个子系列,满足不同玩家的需求。

RTX:这是GeForce系列中的一个子系列,代表着NVIDIA的图灵(Turing)和安培(Ampere)架构的显卡。RTX显卡特别之处在于它们支持实时光线追踪(Ray Tracing)和DLSS(Deep Learning Super Sampling)技术,这使得游戏画面更加真实,同时保持高帧率。

3080:这里的“30”代表的是显卡的代数,即它是NVIDIA第30系列的显卡,采用的是安培架构。“80”则是表明它在这个系列中的性能定位,通常数字越大,性能越强。在30系列中,RTX 3080是高端型号,仅次于RTX 3090。

Ti:这是“Titanium”的缩写,表示这款显卡是RTX 3080系列中的顶级版本,拥有更高的核心频率、更多的流处理器(CUDA cores)和/或更大的显存等增强配置。

AMD显卡

AMD(Advanced Micro Devices)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高性能计算、图形及可视化技术的创新者,其产品线覆盖了从高性能处理器(CPU)、图形处理单元(GPU)到半定制SoC以及高度灵活的工作站和服务器解决方案。AMD显卡,尤其是Radeon系列,是市场上广受欢迎的产品之一,与NVIDIA的GeForce系列竞争。

AMD Radeon显卡系列包括:

Radeon RX系列:这是AMD针对游戏市场的显卡系列,如Radeon RX 6000系列,包括RX 6800、6800 XT、6900 XT等,这些显卡基于RDNA2架构,支持光线追踪和可变速率着色等先进技术。

Radeon Pro系列:专为专业应用设计,如工作站、视频编辑和3D建模软件。它们提供高精度和稳定性,适合专业图形和计算任务。

嵌入式显卡:用于工业、商业和嵌入式设备,提供长生命周期支持和低功耗设计。

半定制显卡:定制设计的显卡,例如用于游戏主机(如PlayStation和Xbox)的GPU。

Radeon移动版显卡:用于笔记本电脑和移动工作站,提供高性能的便携式计算能力。

Radeon Instinct系列:专注于机器学习和数据中心加速器,用于高性能计算和深度学习工作负载。

AMD显卡的关键特点包括:

高性能和能效。支持DirectX 12 Ultimate、Vulkan等现代API。FreeSync技术,实现流畅的游戏体验,减少屏幕撕裂。Radeon Anti-Lag和Radeon Chill等优化功能。Radeon Software Adrenalin Edition驱动程序,提供丰富的用户界面和性能监控工具。以下是AMD显卡型号中数字和后缀的大致含义:

数字含义

第一位数字:通常表示显卡的世代,例如“7”代表的是第七代显卡。然而,随着Radeon RX系列的推出,这一规则发生了变化,现在第一位数字更多地表示显卡系列,例如“6”代表的是Radeon RX 6000系列。第二位数字:在过去的命名规则中,可以用来表示显卡的性能等级。例如,“8”可能表示高端,而“7”可能表示中高端。不过,这种规则在Radeon RX系列中不再适用。第三位和第四位数字:通常用于标识具体的型号,例如在Radeon RX 580中,“58”标识了显卡的具体型号。在Radeon RX 6000系列中,这些数字同样用于标识不同的型号,例如6800、6900等。

后缀含义

XT、XTX:表示高端型号,通常拥有更高的核心频率和更强的性能。

Pro:表示专业级别的显卡,主要用于工作站和专业图形应用。

G:在APU(加速处理单元)中表示集成了AMD的“Radeon Vega”图形核心。

M:表示移动版型号,专为笔记本电脑设计,可能在性能上略低于桌面版以适应功耗和散热限制。

X:在某些型号中表示增强版,如2600X比2600有更高的默认频率和更好的超频性能。

D:如rx470d,是为中国市场生产的特供型号,性能略低于标准型号,价格也更实惠。

GME:如在RX590显卡的后缀中出现,表示低频版本,专供中国内地市场。

WX:表示AMD的高端工作站显卡,性能最强,价格也最高。

HD:以前用于标识显卡系列,但现在已不再使用于最新系列的显卡命名中。

特殊情况

在Radeon RX系列中,例如RX 6800 XT,数字和后缀结合指示了显卡的系列和型号,其中“XT”表示性能增强版。一些特定的型号可能使用不同的命名规则,例如独特的R9 295 X2显卡,后缀的X2则代表它拥有两个显卡核心。在Radeon RX系列中,AMD通常不会严格遵循数字越大性能越强的规则,而是通过具体的技术规格(如核心数量、频率、显存大小等)来区分性能。

我们以AMD Radeon RX 6800 XT显卡为例,来解析一下它的型号含义:

Radeon:这是AMD显卡的品牌名称,涵盖了从入门级到高端的各种显卡型号。

RX:这是Radeon系列中的一个子系列,代表了AMD的高性能消费级显卡,从RX 200系列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6800:这里的“6”代表的是显卡所属的系列,即Radeon RX 6000系列,这是基于RDNA2架构的显卡,提供了对DirectX 12 Ultimate、PCIe 4.0、硬件加速的光线追踪等技术的支持。“800”则表示在这系列中的性能定位,数字越大通常意味着性能越强。在6000系列中,6800位于高端位置,仅次于6900 XT。

XT:这是“Extreme”的缩写,表明这款显卡是6800系列中的高端版本,拥有更高的核心频率、更多的计算单元(Compute Units, CUs)和/或更大的显存带宽等增强配置。

显卡品牌通常指的是生产并销售显卡的制造商,它们基于GPU(图形处理器)的设计来构建自己的显卡产品。在显卡领域,主要存在两大GPU生产商:NVIDIA和AMD。然而,消费者在市场上看到的显卡品牌往往来自于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和AIB(Add-In Board Partners)合作伙伴,这些品牌会使用NVIDIA或AMD的GPU来设计和生产自己的显卡产品,有时还会进行定制化设计以提供额外的功能和性能。

以下是一些知名的显卡品牌,它们基于NVIDIA或AMD的GPU制造显卡:

MSI(微星科技)

微星科技是台湾的一家知名电脑硬件制造商,以其高质量的主板和显卡闻名。

ASUS(华硕)

华硕是全球领先的3C解决方案提供商,旗下的ROG(Republic of Gamers)系列是高端游戏硬件的象征。

GIGABYTE(技嘉科技)

技嘉科技专注于主板、显卡和其他计算机组件,以高性能和可靠性著称。

EVGA

EVGA是一家美国公司,专门生产基于NVIDIA GPU的显卡,其产品线包括各种高端显卡。

ZOTAC(索泰)

索泰是香港的一家电子公司,主要生产NVIDIA GPU的显卡,包括迷你PC和游戏主机。

Palit(铭瑄)

铭瑄是香港的一家电脑硬件制造商,生产基于NVIDIA和AMD GPU的显卡。

Colorful(七彩虹)

七彩虹是中国的一家显卡制造商,主要生产基于NVIDIA和AMD GPU的显卡。

PowerColor(蓝宝石)

蓝宝石科技是香港的一家公司,专注于AMD GPU的显卡生产,尤其以高端显卡著称。

Sapphire(蓝宝石)

蓝宝石科技有限公司是全球知名的AMD显卡制造商,与PowerColor同属一家公司。

XFX(讯景)

讯景是一家美国公司,生产基于NVIDIA和AMD GPU的显卡,以性价比高而受到欢迎。

Inno3D(映众)

映众是香港的一家电脑硬件制造商,专注于生产基于NVIDIA GPU的显卡。

PNY Technologies(品尼高)

品尼高是一家美国公司,生产基于NVIDIA GPU的显卡,同时也涉及存储和其他电脑配件。

Gainward(耕升)

耕升是香港的一家电脑硬件公司,生产基于NVIDIA GPU的显卡。

Yeston(盈通)

盈通是中国的一家显卡制造商,生产基于AMD GPU的显卡。

每个品牌都有其独特的卖点,包括但不限于散热技术、超频潜力、附加功能、设计美学和售后服务。消费者在选择显卡时,往往会考虑品牌声誉、产品特性以及个人偏好。


3.主板(mainboard)上面安装了组成计算机的主要电路系统,一般有BIOS芯片、I/O控制芯片、键盘和面板控制开关接口、指示灯插接件、扩充插槽、主板及插卡的直流电源供电接插件等原件。

主板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功能包括:

CPU插座:用于安装中央处理器,不同类型的CPU需要匹配相应的插座类型。

内存插槽:用于安装RAM(随机存取存储器),通常为DDR3、DDR4或DDR5等类型,取决于主板的设计。

PCI Express插槽:用于安装显卡、网络卡、RAID控制器等高速扩展卡。

SATA和M.2接口:用于连接硬盘、SSD固态硬盘等存储设备。

USB端口:提供前置或后置的USB接口,用于连接外部设备。

音频接口:集成音频编解码器,支持音频输入和输出。

网络接口:通常集成千兆以太网控制器,有时也会集成Wi-Fi模块。

BIOS/UEFI:主板上的基本输入输出系统或统一可扩展固件接口,用于启动操作系统前的初始化过程。

电源连接器:连接电源供应器,为主板供电。

风扇和散热器连接器:用于连接CPU散热器、机箱风扇等。

跳线和开关:用于设置硬件参数或复位CMOS。

Debug LED:显示错误代码,帮助诊断问题。

芯片组:控制主板上数据传输的集成电路,分为北桥(负责高速数据流,如内存和显卡)和南桥(负责较慢的数据流,如USB和SATA)。

主板的尺寸(如ATX、Micro-ATX、Mini-ITX等)决定了其扩展能力和物理兼容性。不同尺寸的主板适合不同类型的机箱,ATX通常提供最多的扩展性,而Mini-ITX则更紧凑,适合小型系统。

主板型号是由制造商指定的,用于区分不同产品线、芯片组、功能和设计级别的唯一标识符。主板型号通常包含一系列字母和数字,其中每一部分都可能代表主板的特定属性或功能。以下是主板型号中可能包含的信息:

品牌和系列:

如ASUS ROG(Republic of Gamers)、MSI MPG(Megatask Pro Gaming)、GIGABYTE AORUS等,代表了品牌的特定产品系列。

芯片组:

如Z690、B550、X570等,代表了主板所支持的处理器平台和相关功能。

尺寸:

如ATX、Micro-ATX、Mini-ITX等,代表了主板的形式因子,影响了可扩展性和机箱兼容性。

功能标识:

如GAMING、PRO、AURA、DELUXE等,表示主板的目标用户群体和附加功能。

版本或修订号:

如V2、REV.3等,代表了主板的版本或设计迭代。

特殊功能或技术:

如WIFI、RGB、LIGHTNING、SLI、CROSSFIRE等,指出主板是否支持无线网络、灯光效果、多GPU技术等。

定位或级别:

如EXTREME、MAXIMUS、PRIME、MAG等,表示主板的定位,从低端到高端不等。

例如,一个具体的主板型号“ASUS ROG STRIX Z690-A GAMING WIFI D4”:

ASUS:品牌名称。

ROG STRIX:产品系列,面向游戏用户。

Z690:芯片组,支持Intel第12代酷睿处理器。

A:表示ATX尺寸。

GAMING:表明这是游戏专用的主板。

WIFI:内置无线网络功能。

D4:支持DDR4内存


4.内存条(Random-Access Memory,简称RAM),CPU可通过总线寻址,并进行读写操作的电脑部件。

内存条的种类

内存条根据技术、速度和接口的不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SDRAM (Synchronous 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这是早期的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现在已经很少使用。

DDR SDRAM (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能够在时钟信号的上升沿和下降沿传输数据,从而提高数据传输速率。DDR SDRAM经历了多个迭代,包括:

DDR:第一代。

DDR2:第二代,速度和带宽比DDR更快。

DDR3:第三代,进一步提高了速度和效率,降低了功耗。

DDR4:第四代,提供了更高的频率和更低的电压,目前广泛应用于台式机和笔记本电脑。

DDR5:第五代,于2021年开始上市,提供了更高的容量、速度和效率,同时引入了电源管理IC和On-Die ECC(片上纠错码)等新特性。

LPDDR (Low Power Double Data Rate SDRAM):主要用于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因为其设计目的是降低功耗。

RDRAM (Rambus DRAM):这是一种由Rambus公司开发的内存技术,曾经在某些系统中使用,但由于成本和兼容性问题,现在已不再流行。

内存条的规格

内存条的规格包括以下几个关键参数:

容量:单条内存条的存储容量,常见的有4GB、8GB、16GB、32GB等。

频率:内存的工作频率,单位为MHz,频率越高,理论上数据传输速度越快。例如,DDR4内存条常见的频率有2400MHz、2666MHz、3200MHz等。

时序:时序是指内存读写数据的时间延迟,通常以CL(CAS Latency)为代表,数值越小,响应速度越快。

电压:内存工作所需的电压,DDR4内存条的电压一般为1.2V。

散热:高性能内存条通常配备散热片或散热马甲,以帮助在高负载下保持稳定温度。

ECC (Error Correcting Code):一种错误检测和修正机制,用于服务器和工作站等对数据完整性要求高的环境中。

Registered (RDIMM) 和 Buffered (LRDIMM):这两种类型的内存条主要用于服务器,其中Registered内存条具有寄存器芯片,以增加稳定性和减少信号干扰,Buffered内存条则通过缓冲器进一步提高内存通道的密度和容量。

选择内存条时,需要确保它与主板的兼容性,包括内存类型(DDR4或DDR5)、频率、时序以及插槽数量。此外,对于游戏和高性能计算,选择高频内存条和低时序的内存条可以带来性能提升。


5.硬盘(HDD/SSD),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存储器之一。

硬盘驱动器(HDD)

HDD是一种传统的存储设备,使用旋转磁盘和机械臂读写头进行数据存储和检索。HDD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

磁盘碟片:涂覆有磁性材料的碟片,数据以磁性方式记录在其上。

读写头:通过电磁效应在磁盘上读取或写入数据。

机械臂:控制读写头在磁盘上精确移动。

电机:驱动磁盘旋转和机械臂移动。

HDD的性能和特性包括:

转速:通常以RPM(每分钟转数)表示,常见的有5400 RPM、7200 RPM和10000 RPM,转速越高,访问速度越快。

缓存:HDD内置的高速存储器,用于暂时存储数据,以提高读写速度。

容量:从几百GB到几TB不等。

接口:如SATA、SAS等,用于连接主机和硬盘。

固态硬盘(SSD)

SSD是一种基于闪存技术的存储设备,没有机械部件,使用半导体存储单元进行数据存储。SSD的主要优点包括:

高速度:由于没有物理移动部件,SSD的读写速度远超HDD。

耐用性:没有机械运动,SSD在物理冲击下更不易损坏。

低能耗:SSD通常比HDD消耗更少的电力。

低热量:由于没有机械部件的摩擦,SSD产生的热量较少。

SSD的性能和特性包括:

读写速度:通过NVMe或SATA等接口,SSD能够实现极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容量:从几十GB到几TB,尽管成本高于HDD,但随着技术进步,SSD的成本正在逐渐下降。

耐用性指标:如TBW(Total Bytes Written)和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用于衡量SSD的寿命和可靠性。

M.2固态硬盘是一种采用紧凑型设计的下一代存储设备,主要设计用于超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小型PC中。M.2 SSD使用M.2接口,这是一种替代mini-SATA(mSATA)的新型接口标准,它不仅更小,而且提供了更高的性能和更多的功能。

M.2固态硬盘的特点

尺寸:M.2 SSD通常比传统2.5英寸SSD更小,常见的尺寸有22x30mm、22x42mm、22x60mm、22x80mm和22x110mm,其中“22”表示宽度为22mm,后面的数字表示长度。

连接方式:M.2 SSD直接插入主板的M.2插槽,无需额外的数据线或电源线,简化了内部布线,使PC内部更整洁。

传输协议:M.2 SSD可以支持SATA、PCIe(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和NVMe(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协议。其中,NVMe协议利用PCIe总线,提供了比SATA SSD更高带宽和更低延迟的性能。

性能:得益于PCIe和NVMe的支持,M.2 SSD的读写速度可以达到数千MB/s,远超传统的SATA SSD和HDD。

散热:M.2 SSD由于体积小,散热成为一大挑战。一些高端M.2 SSD配备了散热片或采用特殊的散热技术来控制温度。

兼容性:并非所有M.2插槽都支持所有的M.2 SSD类型。有的仅支持SATA模式,有的支持PCIe模式,还有的同时支持SATA和PCIe/NVMe。购买前需确认主板的M.2插槽类型和所选M.2 SSD的兼容性。

M.2固态硬盘的优势

高速度:M.2 NVMe SSD的读写速度可以达到3000MB/s以上,甚至有的产品超过了5000MB/s,极大提升了数据传输效率。

节省空间:M.2 SSD的尺寸优势使其非常适合空间有限的设备,如超薄笔记本和迷你PC。

低功耗:由于没有机械部件,M.2 SSD的功耗较低,有助于延长电池寿命。

可靠性:没有移动部件意味着M.2 SSD的故障率低于传统HDD,提高了数据安全性。

注意事项

主板兼容性:确保你的主板具有合适的M.2插槽,并且支持所选M.2 SSD的类型(SATA、PCIe或NVMe)。

散热:对于高性能M.2 SSD,考虑散热解决方案,防止过热导致性能下降。

数据迁移:从旧硬盘迁移到M.2 SSD时,可能需要使用专门的软件或克隆工具。

选择指南

性能需求:对于需要快速启动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游戏的用户,SSD是首选。HDD则更适合大量数据存储需求,尤其是对于成本敏感的应用。

容量与预算:SSD的单位容量成本高于HDD,因此在大容量存储方面,HDD更具成本效益。

可靠性考量:SSD在耐用性和抗震性方面优于HDD,适合移动设备或需要高稳定性的环境。

应用场景:对于日常使用和专业工作,SSD提供更快的响应时间和更流畅的用户体验。而对于视频编辑、大型数据库或备份存储,HDD的大容量和成本效益更有吸引力。

在现代计算机系统中,混合使用HDD和SSD的做法也很常见,例如将SSD作为系统盘以提高性能,而HDD则作为数据存储盘以节省成本。


6.电源(computer power supply)是一种安装在主机箱内的封闭式独立部件,它的作用是将交流电变换为+5V、-5V、+12V、-12V、+3.3V、-3.3V等不同电压、稳定可靠的直流电,供给主机箱内的系统板、各种适配器和扩展卡、硬盘驱动器、光盘驱动器等系统部件及键盘和鼠标使用。

电源供应器的参数

额定功率:这是电源能够稳定提供的最大功率,单位通常是瓦特(W)。选择电源时,应确保其额定功率足以满足所有连接设备的需求。

效率:高效能的电源可以将更多的输入能量转化为输出能量,减少能源浪费和热量产生。80 Plus认证是衡量电源效率的标准之一。

认证与标准:除了80 Plus认证外,电源还可能需要符合各种安全和质量标准,如CE、FCC、UL等。

冷却系统:大多数电源内置风扇来散热,一些高端型号可能采用无噪音设计或智能温控风扇。

电缆管理:有些电源提供可拆卸的电缆,这有助于改善机箱内的气流并减少杂乱。

保护功能:如过电压保护(OVP)、过电流保护(OCP)、过热保护(OTP)等,确保在异常情况下保护硬件不受损害。

电源的类型

非模组电源:所有电源线都是固定在电源上的,不可拆卸,这可能导致机箱内部线缆杂乱。

半模组电源:部分线缆是固定的(例如主板和CPU供电线),而其他线缆(如SATA和PCI-E)则可以拆卸,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灵活性和线缆管理能力。

全模组电源:所有线缆都是可拆卸的,用户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连接哪些线缆,极大提高了机箱内的整洁度和气流。

电源的选择

选择电脑电源的功率是一个需要仔细考量的过程,因为电源功率不仅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和效率,还关系到长期的成本和噪音水平。以下是选择电源功率的一些指导原则:

计算所需功率

了解硬件功耗:首先,你需要知道你计划使用的主要硬件组件的TDP(热设计功率)或PL(功率限制),特别是CPU和GPU,因为它们通常是系统中功耗最高的部件。

计算总功耗: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进行估算:

简化公式:显卡功耗 + CPU功耗 (PL2) + 200W 或者 显卡功耗 + CPU功耗 (PL2) + 500W。这里的200W或500W是额外的安全裕量,用于覆盖其他硬件(如主板、存储设备、风扇等)的功耗,以及峰值负载下的额外需求。

考虑电源效率:电源的实际功率输出会受到效率的影响,通常电源的效率在80%以上。这意味着如果电源的效率是80%,那么为了获得1000W的实际输出,电源需要从电网中吸取约1250W的电力。

让我们以构建一台中高端游戏PC为例,来说明如何计算所需的电源功率。

硬件配置示例:

CPU:Intel Core i7-12700K,PL1 (基础功率) = 125W,PL2 (突发功率) = 211W

GPU:NVIDIA GeForce RTX 3080,TGP (总图形功率) = 320W

主板:ASUS ROG Strix Z690-A Gaming WiFi,假设消耗功率约为100W

内存:32GB DDR5,假设消耗功率约为30W

存储:1TB NVMe SSD + 2TB HDD,假设消耗功率约为20W

冷却系统:AIO液冷散热器 + 4个120mm风扇,假设消耗功率约为50W

功率计算:

CPU功耗:使用PL2值,因为游戏时CPU可能会短暂达到最高功率,所以用211W。

GPU功耗:直接使用TGP值,即320W。

其余硬件功耗:主板100W + 内存30W + 存储20W + 冷却系统50W = 200W。

总功率计算:

总功率需求 = CPU功耗 + GPU功耗 + 其余硬件功耗 = 211W + 320W + 200W = 731W

考虑到电源效率损失,以及为未来的硬件升级留出空间,通常建议增加至少20%的冗余。

冗余后的功率需求 = 总功率需求 × (1 + 20%) = 731W × 1.2 ≈ 877W

因此,对于上述配置,推荐选择至少850W至1000W的电源,以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并为未来的升级留出足够的空间。同时,选择一个有良好评价和80 Plus认证的电源,比如80 Plus Gold或以上,以确保高效率和低能耗。如果你计划在未来升级硬件,如添加更多显卡、更换更强大的CPU或增加存储设备,那么选择的电源功率应该有一定的预留空间,通常建议预留100W至200W的额外功率。

其他注意事项

电源品质与认证:选择有良好声誉的品牌,并确保电源通过了如80 Plus等认证,以保证其效率和可靠性。

冗余:通常建议电源的实际使用功率保持在其额定功率的50%-80%之间,避免满载运行,以延长电源寿命和提高稳定性。

电源的物理尺寸:确保所选电源适合你的机箱,某些小型机箱可能只支持特定形式的电源。

最终选择电源时,不仅要考虑当前的硬件配置,还要考虑未来可能的升级,以及电源的效率和可靠性。过度的功率可能增加成本和噪音,而功率不足则会导致系统不稳定或硬件损坏。


7.散热器(Computer radiator),用于给电脑中央处理器降温。

电脑散热器的类型主要依据其散热方式和设计来区分,以下是主要的几类:

风冷散热器:

这是最常见的散热器类型,由散热片和风扇组成,散热片吸收CPU或其他发热组件的热量,风扇则将热量通过空气对流带走。风冷散热器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普通风冷散热器和热管风冷散热器。

热管散热器:

热管是一种高效的热传导元件,内部包含有液体,当热管的一端接触热源时,液体蒸发,蒸汽流向另一端释放热量并冷凝回液体,随后液体通过毛细作用返回热源处,形成一个循环。热管散热器结合了热管和散热片,通常配合风扇使用,散热性能优于普通风冷散热器。

水冷散热器(液冷散热器):

一体式水冷

分体式水冷

使用液体(通常是水)在封闭的循环中流动,通过水泵强制循环,将热量从CPU或其他组件带走,传递到散热器(通常称为冷排)中,再由风扇将热量散发到空气中。水冷散热器可以分为一体式和自定义水冷两种,前者是预先装配好的封闭系统,后者则允许用户自行设计和组装。

相变散热器:

一种利用物质相变(如固体到液体)来吸收和释放大量热量的散热技术。例如,半导体冷却器(Peltier效应)通过电流在两个不同材料的交界处产生温差,一侧加热,另一侧制冷,从而实现散热。

被动散热器:

不依赖任何移动部件(如风扇),仅依靠自然对流和辐射散热。通常用于低功耗设备或环境噪声敏感的应用场景。被动散热器可能包括大型散热片或金属底座。

压缩机制冷散热器:

类似于冰箱的制冷原理,使用压缩机和制冷剂循环来降低温度,这种散热方式极为高效,但成本高且复杂,一般用于极端高性能或专业领域。

选择合适的散热器时,应考虑散热器的性能、噪音水平、安装难度、成本以及是否与你的硬件兼容等因素。


8.机箱(载体),它起的主要作用是放置和固定各电脑配件,起到一个承托和保护作用。此外,电脑机箱具有屏蔽电磁辐射的重要作用。

机箱的类型和尺寸主要由其支持的主板形式因子(form factor)来决定。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机箱类型及其特点

ATX(Advanced Technology eXtended)

ATX是最常见的机箱类型,它支持标准的ATX主板,提供足够的空间来安装大型的图形卡、多个硬盘驱动器以及额外的冷却系统。ATX机箱通常可以安装标准的ATX电源供应器,并且有足够的空间来管理电缆和增加额外的风扇。

MicroATX

MicroATX机箱比标准ATX机箱更小,但仍能支持大部分PC组件。这种机箱适合那些想要节省空间但又不想牺牲太多性能的用户。MicroATX机箱一般使用较小的电源供应器。

Mini-ITX

Mini-ITX机箱是最紧凑的机箱类型之一,特别适合空间受限的环境,如家庭媒体中心、办公室桌面或嵌入式应用。它们需要使用与之匹配的Mini-ITX主板和电源供应器,可能无法支持所有类型的扩展卡。

除了上述三种基于主板形式因子分类的机箱,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机箱:

EATX(Extended ATX)

EATX机箱是为工作站和服务器级主板设计的,比ATX机箱更大,可以容纳更多的扩展插槽和更强大的硬件配置。

SFF(Small Form Factor)

SFF机箱是指所有超小型机箱,它们比Mini-ITX机箱还要小,可能只适合最基本的硬件配置,例如NUC(Next Unit of Computing)或类似的小型电脑。

Mid-Tower(中塔式)

中塔式机箱是一种常见的机箱类型,介于ATX和MicroATX之间,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来容纳多数PC组件,同时保持相对紧凑的外形。

Full Tower(全塔式)

全塔式机箱是最大的机箱类型,可以容纳多块显卡、大量存储设备和高级冷却系统,适合高性能游戏PC或专业工作站。

Cube

Cube机箱是一种立方体形状的机箱,设计时考虑到桌面空间的最小化,同时保持良好的通风和硬件兼容性。

除了尺寸外的分类,还有现状上的分类,比如海景房、异形机箱、“廉政”机箱、洗洁精机箱、鞋盒机箱(就是字面意思),在“垃圾佬”的面前可以说万物皆可机箱。

海景房

异形机箱

鞋盒机箱

“廉政”机箱

洗洁精机箱

每种机箱类型都有其特定的优势和局限性,选择合适的机箱取决于个人需求,如空间限制、硬件配置、散热需求以及预算。


装机教程

第一步(啰嗦都是血和教训)

准备好装机所需要的配件(主板、处理器、显卡、硬盘、内存条、电源、散热器、机箱),最好佩戴手套(防静电和划伤手)、准备螺丝刀(软妹可备电动螺丝刀)、剪刀、扎带、散热硅脂(一般散热器送)。

检查机箱支持的主板和显卡尺寸

机箱通常会标明它可以支持的主板尺寸类型。查看机箱的产品描述或手册,确认它是否支持你的主板和显卡尺寸。例如,一个全塔或中塔机箱通常可以支持所有主板尺寸,而小型机箱可能仅限于Mini-ITX或Micro-ATX。

查阅主板规格

首先,你需要查看主板的技术规格文档,这通常可以在主板制造商的官方网站上找到。在规格表中,你会看到关于支持的内存类型(如DDR4或DDR5)、频率、最大容量以及支持的CPU列表或插座类型的信息。

核对处理器兼容性

CPU插座类型:确保你的处理器与主板上的CPU插座类型相匹配。例如,Intel的LGA 1700和AMD的AM5是不同类型的插座,不能混用。

查看支持的CPU列表:主板通常会有支持的处理器列表,确保你的CPU在这个列表中。

检查内存兼容性

内存类型:确认主板支持的内存类型,比如DDR4或DDR5。

内存频率:主板可能支持一定的内存频率范围,确保你的内存条在这个范围内。

内存通道数:如果你的主板支持双通道或四通道内存,确保你的内存布局符合要求。

最大支持容量:主板有最大支持的内存容量限制,确保你的内存总量不超过这个限制。

确定硬盘接口类型

SATA: 大多数现代硬盘(包括HDD和SSD)使用SATA接口。确认主板上是否有足够的SATA端口。

M.2: NVMe SSD通常使用M.2接口,确认主板上是否有M.2插槽以及支持NVMe的M.2插槽。

U.2: 高端服务器级SSD可能使用U.2接口,这在普通消费级主板上较少见。

PCIe AIC: 一些高性能SSD可能采用PCIe Add-In Card的形式,需要主板上的PCIe x4或x16插槽。

最好在购买商家的时候让其提前预装一下系统,可以组装好机器就可以开机

检查电源接口类型

显卡通常需要一个或多个6针或8针的PCI Express电源连接器。确认电源供应器是否包含这些类型的连接器,以及是否足够数量。

如果电源缺少必要的连接器,可以考虑使用适配器线,但这是临时解决办法,理想情况下电源应该直接具备所需的接口。

第二步-安装处理器、内存条、硬盘等

先将主板平放在桌面上

打开CPU插座:

移除CPU插座盖子,如果有的话。

抬起固定臂,这将允许CPU盖打开。

检查定位标记:

找到CPU和插座上的防呆接口或其他定位标记,确保它们对齐。

放置并固定CPU:

拿住CPU的边缘,避免触摸底部的触点。

对准标记后,轻轻地将CPU放入插座中。缓缓放下CPU盖,确保它正确就位。将固定臂推回原位并锁定。

涂抹硅脂:

一般购买散热器会赠送硅脂,或者提前准备好硅脂,一般在CPU表面画个×或者点几个点就行,然后用小刮刀给刮平整就行,切记不需要涂抹特别厚,薄薄一层就行,防止太厚导致散热器挤压后溢出。

安装散热器:

如果购买的风冷散热器,可以现在就安装上去(水冷可以到最后再安装),先将散热器的扣具安装在主板的背面( 扣具的型号根据主板不同有所区别),然后在正面的铜柱上加上紫色的塑料限高柱(限高柱根据英特尔和AMD型号不同颜色和长度有所区别),然后放入散热器底座并上紧螺丝(切记底座的铜柱是水平方向),最后就可以把散热器主体放在底座上面,然后上紧左右两颗固定螺丝即可。

安装内存条:

根据主板的型号比如DDR5的主板就要配DDR5的内存条,因为接口的位置不一样,如图所以型号对应的情况下,对准接口然后平行放入卡槽(一般只放两根内存条的情况下用2和4通道), 分别按压内存条两头的位置,在听到“咔”的一声并且肉眼可以看见内存条已经进去,在内存条的扣具那边按压到位后可以看见内存条的扣具自动扣上,就说明内存条已经安装到位。

安装硬盘:

以M.2的固态硬盘举例,如图所示找到主板上的M.2接口,然后在购买了M.2的固态硬盘的同时商家也给配了一个硬盘的散热鳍片(同时也会配上螺丝和铜柱),给他粘贴到硬盘的表面,然后如图所示对应接口插入到位,此时的硬盘会微微翘起一点角度,找到购买硬盘附带的螺丝,轻轻按压硬盘和螺丝孔位对齐然后上紧螺丝固定即可。

如果是SSD固态硬盘或者机械硬盘,就先需要在机箱上找到硬盘的固定位置(一般SSD在机箱空白的位置,机械硬盘一般在电源的旁边,根据机箱型号不同位置有所区别),然后先将硬盘固定好,随后在电源安装完成后,如图所示连接上电源线和主板数据线即可。

机械硬盘安装位

SSD固态硬盘安装位

硬盘数据线

硬盘电源线

安装无线模块:

部分主板不带无线模块,可以自行安装无线模块,使其可以如图笔记本电脑一样随时随地连接WiFi,安装方式和M.2固态硬盘方式大致一样,如图所示。

主板配件安装完成示意

第三步-将主板安装进机箱

机箱的准备:

在购买主板和机箱的时候,商家会附带一包螺丝、铜柱、io挡板等等,如果商家没有附带需提前准备。

首先将机箱的两面侧面板的固定螺丝扭下,一般背面的侧板固定螺丝在机箱后方,有上下两颗螺丝,正面的侧透面板螺丝就在四个角(非侧透机箱也在后面,有些侧透也有快拆面板),螺丝全卸掉后将两个面板全部拆掉以方便后续主板安装和布线。

两面侧面板拆除后就可以方便的安装主板和布线,首先将机箱的排线(机箱跳线、USB线、硬盘指示灯线等等)全部顺到机箱背面去,然后在如图所示的位置(主板固定孔位,不同主板孔位有所不同) 扭上铜柱。

两个侧面板都已经拆了

铜柱位置对应主板孔位

铜柱

然后将主板io挡板卡在机箱上面,一般在购买主板的时候会附带io挡板,安装时注意挡板的孔位和主板的元器件要一致。

主板io挡板

然后将主板整体放入机箱,使io挡板和主板对齐,主板固定孔位和机箱上铜柱对齐。

最后在主板的固定孔位用主板的专用螺丝(主板配件包附带) 扭紧即可。

主板固定螺丝孔位

第四步-安装电脑电源和电源线对接

电源的线安装和对接

如果购买的是非模组电源则不需要考虑电源端的对接,只需要将电源安装进机箱即可。

现在以全模组电源为例(半模组也可以参考),如图所示,在购买电源后一般商家会配很多线束。

CPU供电线,一般电源端和主板端一样都是8pin供电。

主板供电线(24pin供电,最宽的线)

显卡供电线(pcie),电源端一般为6pin和8pin,显卡端接口可以自由组合单根6pin或者8pin,也可以从电源端接两根6pin形成双6pin供电或者两根8pin形成双8pin供电(主要看显卡需要多少pin供电)。

sata供电(一般给机械硬盘、SSD固态、散热风扇供电、CD机等),电源端一般为6pin供电,输出端有大4pin公母口、硬盘供电(15pin、四线L型)等

搞清楚每根线束的用途后,就可以在电源端插入所需要的线束,如图所示按照型号在电源端先插好所需要的电源线(如果显卡是双6或者双8最好在电源端也插两根分开独立供电)。

然后将电源放入机箱,对准机箱和电源的安装孔位,上紧螺丝即可。

第五步-电源线和机箱排线与主板的对接

主板供电(一般在主板的右边,最宽的插口)

CPU供电(一般在主板的左上角)

CPU散热器风扇供电(一般在主板上方或者散热器周围)标识为CPU_FAN

显卡供电(一般在显卡的右上角)

机箱耳机线(一般在主板的左下角)标识为AUDIO

机箱USB3.0线(一般在主板的右边中间)

机箱USB2.0线(一般在机箱的左下角或者在USB3.0旁边)

蓝色USB2.0/红色USB3.0

机箱跳线(一般在主板的右下角)

硬盘数据线(一般在主板的右下角)标识为SATA

机箱散热风扇、机箱自带rgb灯一般可以直接电源线上的大4pin,如果为了追求神光同步的效果可以买可以接ARGB的机箱散热风扇,然后插在主板的ARGB插口(一般在主板左下角)标识为ARGB

全部线束对接完成后再检查一遍就可以进行隆重的开机仪式

1.检查电源是否通电,开关是否打开

2.硬盘是否预装了系统

3.显卡的电源线是否接上

4.内存条是否安装到位

5.显示器的视频线是否接在显卡的端口上

然后就可以按下开机键,享受独属于自己的成就感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

关于作者: 头条共创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