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的广阔天地里,共识与真理仿佛成了稀缺品。网络汇聚了来自五湖四海、价值观千差万别的人群,奇葩观点与奇谈怪论层出不穷,争吵声此起彼伏。
刘慈欣说过:“所有的生活都是合理的,我们没必要相互理解。” 这句话为我们理解互联网上的诸多争议提供了思路。人们争吵的根源,常常在于对事件中不同要素严重性的优先级认知不同。
以一家疯狂加班、管理缺乏人性化却能提供高额薪酬的公司为例。有人觉得报酬丰厚,愿意付出时间精力;有人认为生活不应被金钱主导,无法接受公司的不人性;还有人将高额报酬视为一种人性体现。
不同人基于自身客观条件,形成了不同的三观,进而产生截然不同的观点。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说:“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 你就记住,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并不是个个都有过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在现实生活中,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等诸多因素塑造了人与人之间巨大的三观差异,这种差异有时甚至超过物种间的差异。
由此衍生出一个现实:网络平台本质上并非讲理之地,而是人们娱乐发泄的场所。在现实中,人们因身份暴露,不道德行为会受指责并付出代价;但在网络世界的匿名环境下,低成本使得这里成为人们倾诉烦恼、宣泄愤怒的垃圾场。
许多人在现实中谨言慎行,在网上却言辞激烈,这是因为生活压力大,网络成为他们发泄的出口。那些在网上骂人的人,大多是为了宣泄情绪,此时试图与他们讲道理往往徒劳无功。
面对这种情况,有人选择沉默忍受,有人以同样方式回击,陷入无脑喷的漩涡,这两种选择都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网络上能约束人的主要是道德,可缺乏惩罚机制的道德极为脆弱,这使得人们发现讲道理无用,便选择通过骂人来获得快感,甚至形成 “比烂” 的逻辑。
实际上,在任何无需接受道德审判的场合,风气往往都不好,比如现实中小圈子里的八卦和议论,尺度可能比网络上更大。
既然大多数人上网是为了发泄,那如何才能最有效地发泄并获得最大快感呢?如今流行的饭圈模式与扣帽子模式,成为了人们发泄的途径。在网络讨论中,无论是明星八卦、社会热点还是性别对立问题,都会迅速引发不同观点碰撞,形成不同群体,人们开始站队。
各方先预设结论,再找支持自己观点的线索,给不同观点的人贴标签,进而演变为扣帽子、谩骂等恶劣行为。争吵从对事不对人转变为对人不对事,讲道理变得不合时宜,“理中客” 甚至成了骂人的词汇。这体现了人的复杂性和世界的复杂性,也可称为 “键盘的去中心化”。
基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总结出三个规律:其一,在网络上公开发声就难免遭受攻击,因为攻击者往往是为了寻求快感,而非基于理性。其二,真相是相对的,人们只相信自己认可的真相,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有效信息困难,谣言易传播,网民容易被误导,且更倾向于即时快感而非深入思考。其三,网络行为几乎无需承担代价,人性得以最大限度展现,匿名环境下的人性与受约束时不同,互联网使得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被简单二元化。
有人提出互联网实名化来解决网络乱象,但人们在网络和现实中表现不同,不仅是代价问题,更源于现实生活的压力。网络成为人们释放负能量的出口,至于这是好事还是坏事,并无绝对答案。目前互联网实名化主要用于关键时刻打击违法犯罪,而非约束道德。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也不是道德圣地。
基于这些现实和规律,我们得出一条上网冲浪准则。用低情商的说法是 “苟起来”,高情商表述则是 “灵活的期待值管理策略”。管理自己的期待值,就是看清网络世界的复杂后,不对网友期望过高,也不过度自负,明白被骂是正常现象,认识到自身和他人的认知局限。
管理他人的期待值,就是避免被道德绑架,不树立好人或道德楷模人设,因为在网络上,被道德绑架远比公开被骂更痛苦。
网络世界充满争议与挑战,我们应理性看待网络现象,遵循网络生存准则,在享受网络便利与乐趣的同时,保持清醒头脑,不被情绪左右,以平和心态面对网络世界的种种。
放轻松些,享受精彩的互联网,就像面对生活的无奈,无法反抗时不妨选择享受。
【文本来源@半佛仙人的视频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