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数码 AI PC时代下的全球化布局 芯海科技亮相COMPUTEX2024

AI PC时代下的全球化布局 芯海科技亮相COMPUTEX2024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个人电脑几乎没有发生太大变化。每一次的更新和升级无非就是更好的CPU能效、更强的GPU、或者更好的屏幕显示。在已经成熟到近乎稳定状态的PC市场,行业很长一段时间都未能迎来新的变化,直到AI的出现。

过去一年多,AI浪潮席卷全球。无论是AI聊天还是自动生成视频,AI已经逐渐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PC作为最强大的个人计算设备,也在这波浪潮下迎来了新的变革时刻——AI PC。

如今,几乎每个PC厂商都必须谈论AI,但另一方面,要找到一款真正可用、实用的AI PC仍然很难。对于人工智能电脑应该是什么样子以及它们与传统电脑有何不同,业界尚未达成共识。

近日,2024台北电脑展开幕。作为PC行业的标杆之一,全球领先的PC厂商全部亮相展会,我们也可以一睹AI PC真正的面貌,甚至是整个AI硬件的未来发展方向。

AI PC需要“园丁”呵护不久前,微软发布了新一代Surface PC和全新AI功能Recall,并推出了以AI为核心能力的Copilot+PC。后者在中国大陆被称为Windows 11 AI PC。微软表示将与Nvidia、高通、AMD等合作开发支持Copilot+功能的AI PC产品。

作为全球最知名的PC软件供应商,微软不仅为行业树立了格局,也意味着PC与AI的结合正在加速。

除了英伟达、高通等巨头亲自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外,AI PC不仅对CPU、GPU等核心处理器有更高的要求,对外围芯片和主板设计,如散热、控制、散热等也有更高的要求。洞察力。就像园丁是维持花园长期健康成长的关键。但相比万众期待的GPU,很少有人真正注意到PC“园丁”的重要性。

对此,芯海科技副总裁杨立宁认为,AI PC至少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目前PC产业链的硬件升级还处于第一阶段,即以处理器为基础的AI核心;下一阶段是AI应用迎来井喷式发展,从而带动PC生态系统,但同时海量应用场景也会逐渐增加处理器的负载。 “当负载足够重的时候,就需要进入第三阶段,即一些智能任务必须延伸到计算外围芯片上,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对于计算外围芯片未来的形态,我们始终认为,它将朝着高性能、高安全性、高算力的方向发展。”

可见,AI PC绝非只是积累算力那么简单。在今年的台北电脑展上,芯海科技展示了其32位高性能EC芯片,该芯片搭载在国内知名厂商今年3月发布的首款AI PC上。据了解,这款EC芯片具有高扩展性、低功耗、易开发等技术特点。其整体性能和安全性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笔记本嵌入式控制器市场的空白。

EC作为笔记本电脑的“园丁”,负责笔记本电脑的开关机顺序、充放电、热管理、安全、键盘鼠标管理等稳定性要求极高的任务。随着AI PC成为业界共识,EC作为笔记本电脑传感与控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安全防护、电源管理、通信管理等功能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这也对EC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一个普通的园丁只能维持花园的基本运转一样,一个好的园丁可以让每一朵花草健康生长,让整个花园和谐。共生。

芯海科技作为国内知名芯片厂商,在EC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强大的创新能力。芯海EC提供完整的参考代码和开发信息包,帮助终端厂商更快地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提高研发效率,为笔记本电脑的研发提供极大的便利。

PC是典型的全球产品。芯海科技在EC领域的优势也使其在全球市场上拥有稳定可靠的声誉。

不止PC,“AI+硬件”未来可期除了AI PC,其他AI+硬件今年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例如,华为、小米、OPPO等手机厂商纷纷推出大规模端对端机型,前苹果设计师推出的自称为“AI硬件新物种”的爱拼,以及兔子R1 ,声称要取代该应用程序。

然而,与AI PC一样,AI+硬件的路线图现在和未来都尚不清楚。科技媒体iFixit 对Ai Pin 和Rabbit R1 的评价充满了玩笑,称这两款AI 硬件的诞生“就像本来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解决的事情,却变成了在线会议”。

虽然产品不算成功,但这些AI硬件都表现出了一些共性,对行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他们可以使用摄像头和红外传感器来看到和听到,然后分析获得的信息。并为用户生成结果。

在今年的台北电脑展上,芯海科技还带来了具有感知能力的产品,例如搭载在平板电脑和手写笔上的CSA37F71芯片,它采用了全新的ADC架构,采样速度为1MSPS,可实现高速流畅的书写。经验;同时,全新的16位ADC使其拥有高精度、准确的力感知。此外,它还降低了55%的运行功耗,提高了产品的电池寿命。

对于AI硬件来说,可预见的需求是高感知、低功耗、强分析。前两者侧重于硬件能力,后者侧重于软件能力。在硬件方面,对于已经有类似经验的厂商来说显然是一个机会。

芯海科技告诉PConline,在未来万物皆可AI的时代,芯海将专注于计算周边芯片,将从PC扩展到服务器、工作站等,未来也可能进军工业领域,服务于计算周边芯片。数千个行业。

未来,AI+硬件可能会蓬勃发展,并在各个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正如“数字化”是当今企业转型的必经之路一样,AI硬件的前景也不容小觑。

AI的未来在于“感知”?不久前,被誉为“AI教母”的李飞飞发表了与斯坦福大学逻辑学家、哲学家John Etchemendy合着的文章,指出“我们还没有实现有感知的人工智能。语言模型也无法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会在下一版本的ChatGPT 中偶然发现感知。”

无独有偶,图灵奖获得者、Meta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Yann LeCun也表示,大型模型不会导致AGI(通用人工智能)。他认为,真正的人工智能应该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需要结合感官输入来更深入地理解世界”。

这一趋势已经开始体现在现有的AI硬件产品中。微软称Copilot+PC为Windows PC中的“新物种”,并表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计算机不仅能理解我们,还能预测我们的需求和意图。”

预测“需求”和“意图”显然仅通过大型语言模型很难准确感知。虽然微软没有批评大模型的缺点,但潜台词也与两位行业领袖的观点不谋而合。

如何给AI配备“能触摸的手”和“能看世界的眼睛”,让AI具备基本的感知能力,不仅与AI的软件架构有关,还与硬件有关。正如人类的感知不仅依赖于大脑中枢的神经元和神经电信号,还需要眼、耳、手、鼻等感觉器官,AI也需要一个可以输入信息的“感知组件”。

芯海科技表示,AI PC对感知和控制的要求更高,需要更多的投入,因此EC芯片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同样,不仅是AI PC,所有AI硬件都需要更强的感知芯片和控制芯片,才能具备高感知能力。这正是芯海科技所擅长的。

芯海科技告诉PConline,过去二十年,芯海科技一直在做的是感知和控制。芯海EC之所以诞生,是因为芯海科技过去在该领域的深厚积累,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在芯海科技的介绍栏目中,也明确提出“芯海科技是一家集传感、计算、控制、连接于一体的全信号链芯片设计公司,专注于高精度ADC、高可靠性MCU、以及物联网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开发和设计。”

因此,对于芯海科技来说,“进军万千行业”绝非单纯的“画作”,而是基于自身优势的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在可预见的AI时代,对感知和控制的高需求,让芯海科技更有底气进入更多领域,探索全球化。

总的来说,AI+硬件作为智能时代的新宠,正在引领科技行业的新潮流。芯海科技凭借在AI PC领域的技术优势和全球布局,不仅为用户提供高性能、智能的计算机产品,也为整个AI硬件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于作者: 太平洋

热门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