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头条平台,抄袭搬运必究!
(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首发和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2500篇原创文章
2024年即将过半,在中国国内的经济环境中,却出现了一个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想到的行业变化:
在地产和教培之后被清算的不是互联网,而是金融行业?
最新的一个变化动向就是:一些舆论和媒体的口风,针对金融行业,开始有了很多明显的变化。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表示,目前金融行业薪酬过高,甚至达到跟高科技产业差不多的水平,这是极其不合理的。因此要降低金融行业薪酬,让最优秀的人才离开金融行业,回流到高科技制造业当中去。
图片来源:网络
现实也是如此,明里暗里,一场针对金融行业的大清洗,大清算,大冲击正在慢慢展开,而且,持续加码加力,势头和态度,非常坚决。
最开始,大概是两三年前,是投行开始降薪。要知道降薪前两中一华的投行应届生工资都是3.5w左右,这还不算奖金。
工作3-5年,年薪百万真的概率很大。
2021年开始,一系列围绕金融行业高薪的热议话题开始持续曝光,引发了社会层面很高的关注和激烈讨论。
但这一切,其实只能算开始和苗头,而不是高潮和顶点,更谈不上什么结束。
对金融行业的清算,直到2024年才开始广泛开展。
这一轮针对金融行业的冲击浪潮,并不简单,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所折射出来的一些趋势信号,非常关键。
这篇文章,就将基于当下中国国内,针对金融行业的这一轮清算浪潮的详细梳理,结合现实,从敬畏常识,尊重规律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本轮针对国内金融行业清算浪潮背后的因果逻辑和对应信号,并对后续中国的金融行业,以及中国国内经济环境,接下来可能出现的变化和走向,进行一次有深度,有态度,有依有据的专题讨论和分析研究。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2024年,中国国内的金融业开始遭受大清算,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一切,都要从2023年秋天的一场会议说起。
2023年10月,中国金融业界最重要的一场会议——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时隔6年再次举办。
在本场会议上,国家高层对过去金融工作的成绩定了调,那就是“不及格”。
其原话是:“金融领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有的还很突出,金融乱象和腐败问题屡禁不止,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薄弱。”
顶层会议的外发公告,一般不点名道姓批评。能出现这样尖锐的语句,足以证明高层对金融业界相当不满。
所以此后,一场自上而下的大整顿、大改革全面铺开。
局外人可能会好奇,中国金融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一个月后的“人大常委会会议”,相关参会委员做了补充说明。
简要来说,就是中国金融业过度膨胀,没能服务好实体经济和普通家庭。
参会人员指出,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8%,高于OECD国家4.8%的平均值,更高于欧盟3.8%的比重。
这一数字,甚至还超过了美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7.5%。
没有华尔街的“命”,却得了华尔街的“病”。
这个定调,可以说相当严厉了,而现实中,一些变化也开始加速出现:
明星基金经理被捕、知名上市公司被警告、大型银行反向讨薪、一线券商腰斩式降薪……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里,中国金融圈可谓是“翻天覆地”,爆炸性新闻不断。
对于官方来说,这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大整顿、大改革。
对于金融从业者,特别对那些“靠金融吃金融”的不法分子来说,这则是一场“大逃杀”。
而这波浪潮,进入2024年,并没有得到平息,反而以变本加厉之势,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这里梳理一下:
2024年,国家在经济环境中的“亲儿子”角色,银行们,苦日子开始了:
6月26号,广东银行业人士向媒体证实,广东监管部门今日向辖内机构下发了逐步清理存量理财业务规模的通知。
银行存款利率低,卖保险不赚钱,银行理财不能做,信托业务要规范,这对中小银行的打击是巨大的。
私募基金,好日子也没了:
一方面,私募牌照发放开始变得严格,现在要成立私募比5年前要难很多。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不得代销私募基金,私募融资渠道开始受阻。私募,被清算。
图片来源:网络
有了解私募,或者有利益往来的朋友,应该对很多私募基金当下的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
公募基金,更是苦不堪言:
退薪令,了解一下?
2019年之后,但凡收入超过300万以上的部分,都要被退回。(300万是个大体范围,每家基金公司最后定的标准都不一样,但是都倾向于低于300万,体现自己的政治正确性)
图片来源:见图
同时,对所有基金公司进行全面审查,基金业正式开始反贪风暴。
外围的风声已经开始吹起来了:
图片来源:见图
当然,还有和金融市场关联的量化,金融研究机构,以及关联的行业,2024年受到的捶打和教育,只多不少。
另外,低调的保险公司也是有苦难言。
正规军都这个待遇了,其他依附在灰黑边缘地带的金融机构和公司,2024年灰飞烟灭的命运,注定难逃。
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事情,曾经雄踞收入和职业金子塔顶端的金融行业以及从业者群体,在2024年当下,恐怕再硬的脖子,也撑不住骄傲的头颅继续得意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这一轮针对金融业的清算,清理,以及清洗浪潮背后的逻辑和信号,该怎么看?
越来越多的清晰明确的信号动向,其实折射出来的国家态度,并不复杂:
国家决定让金融业的“苦日子”先过起来。
为什么是金融行业?原因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简单粗暴:
中国金融规模如此庞大,相关机构赚的是盆满钵满,从业者高薪是普遍共识,可是对中国经济有做出过什么贡献么?
贡献当然是有一些,但是问题更大。
首先,中国现代金融业,自诞生起就对标华尔街。
可是发展到目前,我们的金融业却至今没有走出国门,没能化全球资本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
用一句俗语来说,就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
一个“原油宝”事件,就能让一线大行亏损近百亿,证明我们的金融机构至今没法和华尔街同台竞技。
这一点,和前两年同样被重锤的互联网平台企业,有一点像。
国内声势做的挺大,一走到国际市场就露怯。
所以后来,它们都受到政府的严格约束,这也是原因之一。
退一步,就按照一个普通国家的标准——服务好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帮助普通家庭财富增值,总可以吧。
可是,就是连这些基础要求,中国金融也没做好。
面对实体经济,民营企业一直高喊“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至今没解决,导致国务院每次开会都要强调。
面对金融风险,金融机构不但没有防范,反而是火上浇油。致使如今房企暴雷、信托违约,一地鸡毛。
而面对普通家庭,我们的股市又是这个现状,老百姓哪有好的投资渠道?
所以面对这些问题,中国金融业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地步。
最后,就是从行业到公司,从从业者到行业代表,对应的收入和形象价值,在经济下行的特殊阶段,出现了严重的撕裂和价值观颠覆。
大家伙都在勒腰带过苦日子,凭什么金融行业整天炫富,吃香喝辣?
是金融行业种植了农产品,还是赚了很多国外的财富回来,对中国经济增量有不可磨灭的功勋?
呸!就算老百姓听不懂那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金融专业名词和套路,但是老百姓和市场心里面那杆秤,可从来不会缺斤少两。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中美这一轮世纪博弈的过程中,中国的金融行业在各个维度和战场上的表现,太过不堪。
国内资金从各种渠道不断外流,股市也压力大,房市也难受。
打仗没有功绩,对内没有贡献,躺着赚钱的生意还要整天向国家喊苦喊累喊不容易。
换位思考一下,量变到质变总有一个临界点,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就算是亲儿子,到了这个份上,是不是该教育一下怎么做人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3
趋势研判:如何去看金融行业未来的路,和中国国内经济环境接下来的走向?
之前,我国金融业发展有些过度了,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8%左右,高于OECD国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平均比重4.8%的水平。
之后,中国的金融业怎么走,至关重要。
命运分水岭,其实已经近在眼前。
几点预判:
第一,未来,中国金融的盈利性必须服从功能性,更好地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的功能。
做好配角,就要把盈利水平先放在一边。
金融行业之前之所以那么赚钱,是因为这个行业离钱最近。
每一波货币泛滥,金融行业都是最先的受益者。在资金流到实体经济之前,金融业已经“先刮了一层油”,一定程度上挤压了实体经济利润。
现在,国家说,这种情况必须改变。
第二,金融行业和从业者纸醉金迷的高收入,高利润好日子,必将一去不复返。
从银行开始过“紧日子”,金融这条线上的所有大小蚂蚱,都只能过苦日子。
至于说这个日子什么时候到头,就不是这个行业怎么想,愿不愿意的问题了,关键还是要看本职工作,自身价值,能不能体现出来,能不能顺利调整,更重要的,还是要看接下来中国宏观经济的基本面。
即使没有国家出手,市场中的居民企业部门持续的去杠杆,已经让金融业的头部玩家银行们,尝到了苦头。
第三,这一轮针对金融业的清洗,清理,清算的冲击浪潮,从当下来看,或许只是前奏,随着浪潮的推进,金融业普遍遭遇降薪和裁员,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金融行业的形象,以及一些原本高大上的职位和人才光环,会被打碎,一些风险和问题,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全面出清。
场面可能不一定好看,但是这个趋势是明确的。
针对金融行业的清理整顿,是中国国家对于国内经济环境实现复苏的重要关键一步。
但是只能说这个动向,是对中国经济环境和持续发展的后续,一个良好开端和信号而已,接下来,中国国内经济想要顺利复苏,并且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东西,机遇,还有必然要面对的挑战和考验,还有很多。
不过大国崛起,不就是在曲折中不断解决问题,走向成熟,克服挑战,才能实现的么?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透过对这个最新的行业动向的梳理和分析,能够得到哪些启发和警示?
分析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心中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
国内金融业正在进行的改革和清理,和普通老百姓,经济环境,以及自己,有什么关系?
实际上,关系大了。
教育做人,和完全放弃,是完全两个概念,教培和地产,都可以是永续行业,但是该打就打,能不能活下去完全要看自身问题有多大。
但是金融行业不一样,毒打一顿在所难免,但是要说彻底打坏,那是不现实的。
所有的监管和国家层面当下的动作,核心本质都是为了敦促我国金融业回归本源,做好本职工作。
例如金融业降薪,就是为了向实体经济让利。要知道,金融业的收入,就是实体企业的成本。
如果按照国家计划的,未来中国金融业完全对照OECD国家的话,那么业内的员工薪酬和利润,将会进入一个长期下降的通道。
而节省下来的这一部分资金,则会化为实体企业的利润,和职工们的工资。
当然,目前金融业薪酬的绝对水平,仍高于其他行业。
但正所谓“一鲸落、万物生”,金融业薪酬现在和未来的大幅下降,正为其他行业薪酬的快速上涨,贡献了空间。
而金融行业的利润空间挤压,以及金融行业的服务性质提升,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多的想象力空间。
毕竟蛋糕就这么大,关键是怎么切的问题。
可以说,未来中国金融业,需要经历了国家的多重改革,才有可能真正开始回归本源,脱胎换骨,端正态度,做到一国金融业本该做到的事。
这个过程,不会好看,但是势在必行。
由奢入俭难,“苦日子”或许才刚刚开始。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这才是一等一的好事。
为了这一天,普通民众,民营企业已经等了太久。
但是机会只要在,好饭不怕晚,大家觉得呢?
从短期来看,随着行业的冲击和风险的出清持续,国内经济环境不可避免会趋于一个风险偏好持续向下的氛围,这个阶段,现金为王,持币观望,保持耐心,才是上策。
氛围好了,时间到了,条件成熟了,永远不会缺少合适的入场机会的。
俗话说的好:财不入急门,福不入偏门。
大家可以仔细体会一下。
以上,就是对2024年中国国内经济环境中,针对金融行业的最新的一系列清理整顿改革动向浪潮,进行的一个专题梳理和深入分析讨论内容,和各位头条的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版权声明:本文转载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权,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